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1年7月30~31日,由广州抗癌协会主办,广州市番禺区医学会、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广州抗癌协会番禺分会、广州抗癌协会头颈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和广州市番禺区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承办的第十三届《番禺肿瘤论坛》、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肿瘤高峰论坛》、第六届GACA头颈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广州市番禺区美丽豪酒店隆重举行。
本次大会围绕“肿瘤精准医学与个体化诊疗”主题,聚焦肿瘤药物治疗、精准放疗、肿瘤外科治疗、肿瘤介入治疗、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包括肿瘤免疫治疗论坛、妇科肿瘤专场、名家讲坛、C-MET突变专场、头颈部肿瘤专场、胸部肿瘤专场、淋巴瘤软组织肉瘤专场、腹部肿瘤专场、乳腺癌专场和卫星会专场十个专题和真实世界疑难病例讨论,大咖开讲,俊才论道,展开广泛学术交流和深入学术研讨。
参加本论坛(会议)的有管忠震、吴一龙、马骏、姜文奇、林丽珠、罗荣城、王远东、孙颖、张力、李金瀚、龙浩、陈忠平、孔凤鸣(香港)、郭荣平、杨衿记、张绪超、陈晓明、王在国、元云飞、申维玺、张为民、姚和瑞、麦海强、周鹏辉、陈功、卢震海、曹新平、林英城、李俊东、吴少雄、谢方云、张军一、陈秋燕、韦玮、陈冬平、蔡林波、许瑞莲、黄镜、车旭、张红雨、贾筠、张爱玲、王巍、张安秦、王坤、谢德荣、刘宜敏、马冬、袁亚维、郑燕芳、邹青峰、夏良平、陈丽昆、杨浩贤、刘慧、史艳侠、李志铭、黄岩、李苏、张玉晶、黄晓波、王希成、叶升、龙健婷、曹洋、张海波、刘国龙、张健、朱晓霞、邓艳红、周承志、曾波航、关明媚、易基群、蔡永广、杨志雄、潘燚、李柳宁、岑文昌、张绪慧、林大任、李曙平等国内、国际著名教授、优秀青年才俊和番禺地区协会和医院领导:区医学会麦子杰会长、区中心医院梁伟华副院长、陈汉威副院长、彭志强副院长、广东祈福医院向继云副院长、区医学会秘书长马海燕女士、中心医院科教科张文洁科长、医务科黄国标科长、行政办公室陈广源主任、护理部主任冯燕英女士以及番禺地区肿瘤领域专家曹小龙、梁伟雄、胡家柱、邹国荣、郑登云、徐燕、陈建强、常旭、梁健刚、程淑琴、彭静、洪云、向之明、刘萍、聂向阳、张耀森、王浩、蔡绮纯和郭添胜等主任。其中,头颈肿瘤专场现场统计有超过200名肿瘤学专家、学者莅临会场担任主持、发表演讲或点评,共同探讨论头颈部肿瘤研究最新进展和分享最先进的技术经验。

大会开幕式
会议的第一部分由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常务副院长、广州抗癌协会(GACA) 理事长罗荣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头颈肿瘤专业组组长谢方云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治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冬平教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一科主任、广州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卜俊国教授主持,有4位讲者围绕鼻咽癌的治疗展开了精彩的演讲。

从左至右分别为陈冬平教授、罗荣城教授、谢方云教授、卜俊国教授
一、寻根究底——基于EBV DNA的鼻咽癌个体化诊治研究
众所周知,鼻咽癌的发生与EBV病毒的感染密切相关。治疗前的血浆EBV病毒复制数高,往往预示着更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而治疗前后血浆EBV病毒的变化往往是影像学检查之外的另外一种评估疗效的方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主任医师、人事处处长、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鼻咽癌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陈秋燕教授为我们展示了近些年来围绕血浆EBV病毒的拷贝数开展的一些列研究,包括预测鼻咽癌生存的列线图,以及基于治疗前后血浆EBV病毒复制数的变化调整同期或者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为将来鼻咽癌的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陈秋燕教授
二、运筹帷幄——鼻咽癌靶区勾画的最新进展
随着IMRT时代的到来,早中期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可达80%。如何在保证目前局部控制率的同时进一步减少相关的毒副作用,诱导化疗后肿瘤退缩如何勾画靶区,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放疗科主诊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副理事长孙颖教授通过视频为我们带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孙颖教授通过视频演讲
三、探索未来——提高鼻咽癌生存的新思路
目前,放化疗是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手段,通过放化疗,I-IVA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80%左右。但是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博士生导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鼻咽癌临床试验协作组委员陈雨沛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卡培他滨节拍化疗提高患者总体生存的研究,以及目前的临床试验中,免疫治疗是如何与放化疗相搭配的,这些研究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改写指南。

陈雨沛教授
四、病例分享——复发鼻咽癌的治疗
鼻咽癌虽然对放化疗敏感,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在经历标准的治疗后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对于这部分患者,在免疫治疗时代来临前,大部分只能通过化疗来延长生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的发表,研究者一致同意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患者PFS和OS。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的苏珍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一例晚期鼻咽癌患者如何选择免疫治疗的思考和经验。

苏珍教授
会议的第二部由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PI、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袁娅维教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的副院长、脑卒中中心主任彭志强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治疗分会神经肿瘤专业组成员张俊德教授主持,4位讲者以颅内肿瘤及头颈部肿瘤的放化疗为主题展开演讲。

从左至右分别为彭志强教授、袁娅维教授、张俊德教授
一、孰优孰劣——胶质瘤靶区勾画方法的对比RTOG VS EORTC
目前为止,胶质瘤的靶区勾画仍然有争议,RTOG(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的靶区需要包括水肿带,放疗副作用较大;而EORTC(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靶区不刻意包含水肿带,可能会增加复发几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头颈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专家、广东省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吴少雄教授在演讲中比较了两种勾画方法的特点,总结出了中肿自己的勾画方法,达到更加个体化治疗的目标。

吴少雄教授
二、精益求精——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新进展
WBRT(全脑放疗)在肺癌脑转移中的治疗地位如何?全脑放疗时到底能不能保护海马?免疫治疗对肺癌脑转移的效果如何?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治疗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蔡林波教授针对以上的问题进行精彩的演讲。

蔡林波教授
三、小试牛刀——头颈部肿瘤质子治疗进展
质子是放射线的一种。质子进入人体后,在射程终点处形成一个尖锐的剂量峰,称为Bragg峰。通过调制能量展宽可以使Bragg峰覆盖肿瘤,从而杀灭肿瘤且减少周围组织器官的损伤。质子治疗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国内的专家总结经验和探索相关的技术。广州泰和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委会常委、秘书长袁泰泽教授在演讲中为我们展示了质子治疗相对光子质量的优越性,探讨了目前质子治疗在头颈肿瘤当中的临床研究。

袁泰泽教授
四、攻坚克难——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进展
除了鼻咽癌的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仍然是一片蓝海,亟待研究者们去开发。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刘志刚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近些年来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的最新进展。

刘志刚教授
会议的第三部分由来自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广州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邹国荣教授,广东祈福医院肿瘤一科特聘专家、广东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郑登云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科中心副主任、广州市头颈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李永贺教授,广州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主任、广州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王希成教授主持,4为讲者围绕鼻咽癌及头颈肿瘤的治疗展开演讲。

从左至右分别为邹国荣教授、郑登云教授、李永贺教授、王希成教授
一、方兴未艾——头颈部鳞癌免疫治疗进展
头颈肿瘤当中,除了鼻咽癌,其余包括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等治疗效果均较差。免疫治疗的出现给予这类患者带来的新的希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放疗科副主任医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鼻咽癌专家委员会委员毛燕萍教授在演讲中详尽的展示了近些年头颈部鳞癌的免疫治疗新进展。

毛燕萍教授
二、病例分享(一)——复发转移头颈部肿瘤免疫治疗病例
KEYNOTE-048研究奠定了免疫治疗在复发或者转移头颈部鳞癌当中的地位。那么在现实世界当中,它的效果到底如何?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肿瘤科的李娟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一例使用K药加化疗取得了惊人效果的病例。

李娟教授
三、劈波斩浪——鼻咽癌免疫治疗进展
目前NCCN指南批准用于鼻咽癌的免疫治疗药物仅仅包括了K药和O药,但是全世界的鼻咽癌,有一半在中国。目前有希望进入NCCN指南,为民族争光的两大国产免疫治疗药物包括了特瑞普利单抗和卡瑞利珠单抗,这两种药物在鼻咽癌当中经历了从I期,II期到III期大量的临床试验,均得出了阳性的结果。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曾伟华教授在演讲中展示了近些年的O药、K药和国产免疫治疗药物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曾伟华教授
四、病例分享(二)——鼻咽癌免疫治疗病例分享
发表在柳叶刀肿瘤上的CAPTAIN-1st研究已经告诉我们,化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相比单纯化疗在复发或转移的鼻咽癌治疗当中更有优势。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肿瘤科的唐杰教授展示了一例通过免疫加化疗联合局部放疗取得了接近两年肿瘤控制时间的病例。

唐杰教授
会议的第三部分由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疗科主任、肿瘤科临床药学试验基地主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放射肿瘤学专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宜敏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头颈乳腺放疗科主任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学锋教授,广东省中医院放疗科主任、广州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李工教授主持,6位讲者围绕放疗的计划设计、摆位、放射生物、放射损伤等方面展开演讲。

从左至右分别为刘宜敏教授、胡学锋教授、李工教授
一、精雕细琢——脑部SRS&SRT放射技术
脑部SRS&SRT放射技术是临床常用的脑肿瘤治疗技术。放疗计划如何优化?放疗操作时的质量和安全如何保证?基于MLC的Linac和基于cone的Gammaknife在剂量上分布有何区别?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医学博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精确放疗技术分会物理学组委员孙文钊教授通过演讲解答了相关的问题。

孙文钊教授
二、未雨绸缪——鼻咽癌调强放疗颈部危及组织器官放射损伤
目前通过放化疗,局限期鼻咽癌的平均5年生存率已达到约80%的水平。在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的同时,医生的目光转向了放疗带来的毒副作用,因为无论是急性还是晚期的毒副作用,均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在保证放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患者的副作用和痛苦。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行政副主任、广东省鼻咽癌防治科技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郑荣辉教授在演讲中展示了相关的毒副作用及如何减少发生几率的方法。

郑荣辉教授
三、严丝合缝——头颈部肿瘤放疗固定技术
放疗的过程包括了定位、靶区勾画、计划设计、靶区评估、放疗复位和放疗执行多个步骤,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导致放疗效果变差甚至出现医疗事故。其中放疗时的摆位和固定是患者精准治疗最关键的环节,如何在多次放疗中保证患者的放疗精度是个非常大的挑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放射治疗科技师长、中华放射肿瘤学会技术学组首任组长林承光教授为我们展示了近些年头颈部放疗固定技术的变迁发展,分享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放疗摆位固定技术的相关经验。

林承光教授
四、妙手回春——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治
放射治疗是头颈部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随着放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率在逐渐升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广州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纪强教授针对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现,诊断,发病机制,以及近些年来针对放射性脑损伤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了展示。

李纪强教授
五、如虎添翼——EUD 生物优化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中的应用
等效均匀剂量(EUD)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Niemierko教授于1995年提出的,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最开始只适用于肿瘤组织到正常组织也能使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肿瘤科的放射治疗部物理组组长、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凌湘教授在演讲中展示了EUD的提出背景、理论基础及在头颈部肿瘤当中的应用。

刘凌湘教授
六、百步穿杨——IGRT与肿瘤的标准化放射治疗
图像引导的放疗技术能够保证患者的放疗精度,但是老的技术每次采集图像存在时间长,图像质量不高,无法自动配准的问题。瓦里安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陈瑜经理在演讲中为我们展示了该公司最新的Halcyon·速锐IGRT技术,该技术能够快速的采集患者摆位后的图像,且图像清晰度相比老技术大大提升,也能够进行自动配准,大大提高了放疗的效率和准确度,真正的做到有的放矢。

陈瑜经理
会议中,主持嘉宾充满激情和活力,讲者的展示精彩纷呈,点评专家的讨论热烈而充分,在座的同行们都收货了新的知识。

精彩讨论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