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2 日,“胸部肿瘤诊疗论坛暨 2025 年广州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二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 于广州天河希尔顿酒店 4 楼 M3 会议室圆满召开。本次会议聚焦胸部肿瘤诊疗与肿瘤微环境前沿研究,吸引了众多业内权威专家与学者,旨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临床实践进展。

会议现场情况题图
上午 9 时,会议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余桂芳教授的主持下开场。余教授阐述了本次会议对于胸部肿瘤领域学术发展和临床治疗革新的关键意义,强调了肿瘤微环境研究在精准医疗中的重要地位。

余桂芳教授开场致辞

张军一教授致辞
随后,广州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举行。主委王建教授作工作汇报,指出过去在肿瘤微环境基础研究方面,团队围绕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在胸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揭示了 TAMs 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肿瘤免疫逃逸的新通路,以及 CAFs 与肿瘤细胞间的信号交互对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多项成果发表于《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在临床转化方面,基于肿瘤微环境特征开发的新型诊断标志物在早期胸部肿瘤筛查中展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精准诊断提供了新工具。同时,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联合国内外知名机构举办多场国际研讨会,促进了胸部肿瘤领域的学术交融。
余桂芳秘书长宣读了广州抗癌协会“关于同意广州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候选人名单的批复”。本次选举采用线上投票方式进行,共发出选票 112张,由梁珊计票,李晓宁监票并宣读投票结果。最终,以 108票同意、0 票不同意、4票弃权,全体委员候选人过半数表决通过,选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建教授为广州抗癌协会第二届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陈华林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洪少东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心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邱源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健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左强教授、阳江市人民医院陈刚教授7名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 17 名、委员 78名、青年委员 9 名。由广州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张军一教授向王建教授颁发主任委员聘书,王建教授为当选的副主任委员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颁发聘书
王建教授连任后表示,未来将着重推进多组学技术在肿瘤微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数据,构建胸部肿瘤微环境分子图谱,为精准治疗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撑。此外,还将加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提升胸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王建教授致辞
Section 1 新突破,新视野
本环节由王建教授主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邱源教授介绍广医一院器官平台。该平台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如 PET - CT 与 MRI 融合)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实现了对胸部器官结构与功能的精准评估。在临床应用中,通过对肺癌患者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的综合评估,优化了手术方案,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 15%。邱源教授还分享了平台在多学科协作诊疗(MDT)中的应用经验,强调其在整合呼吸科、胸外科、肿瘤科等多学科资源,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中的关键作用。

主持人王建教授发言

讲者邱源教授发言
“大咖对话”环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魏树全教授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琳教授参与。魏教授提出,应利用器官平台数据开展真实世界研究(RWS),以补充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局限性,为胸部肿瘤诊疗提供更贴近临床实际的证据。林教授则指出,需加强器官平台数据的标准化管理和共享,促进多中心研究的开展,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林琳教授发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邹健勇教授作 “EGFR 突变阳性 NSCLC 围术期靶向治疗进展与优化策略” 报告。他指出,目前 EGFR - 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围术期治疗中已显示出显著疗效,但耐药问题仍亟待解决。通过对最新临床研究(如 ADAURA 等)的深入剖析,邹教授提出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可能是克服耐药的有效策略。此外,精准筛选优势人群、优化治疗疗程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讲者邹键勇教授发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伍传新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惠国教授围绕 EGFR 突变阳性 NSCLC 围术期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展开讨论。他们强调了液体活检技术在监测耐药突变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新型靶向药物(如第四代 EGFR - TKI)的研发前景。


陈惠国教授发言
Section 2 道且长,行将至
此环节由邱源教授主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建教授介绍机器人手术优势及演示。机器人手术系统凭借其高分辨率 3D 视觉系统和可 7 自由度运动的机械臂,能够实现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和灵活性。在胸部肿瘤手术中,尤其是复杂的纵隔肿瘤切除和肺段切除手术,机器人手术能够减少组织创伤,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术后疼痛和感染风险。王建教授通过实际手术视频展示了机器人手术在解剖血管、分离组织等精细操作中的优势。

王建教授演讲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飞翔教授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沈卓坚教授参与。他们讨论了机器人手术在胸部肿瘤治疗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手术适应证的精准把握以及与传统胸腔镜手术的互补关系。王教授提出,随着技术的普及和设备成本的降低,机器人手术有望成为胸部肿瘤手术的主流术式。

王飞翔教授发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方盛华教授分享 “晚期乳腺癌治疗进展”。方教授介绍了近年来晚期乳腺癌治疗领域的新靶点发现(如 PI3K - AKT - mTOR 通路相关靶点)和新型药物研发(如选择性 PI3K 抑制剂、抗体偶联药物 ADC 等)。通过临床研究数据和病例分析,展示了这些新型药物在逆转内分泌耐药、提高三线及以上治疗疗效方面的显著作用。同时,他也指出了晚期乳腺癌治疗中免疫治疗的挑战与机遇,如生物标志物筛选和联合治疗方案优化等问题。

方盛华教授演讲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荣教授和阳江市人民医院陈刚教授围绕晚期乳腺癌治疗的个体化策略展开讨论。他们强调了综合评估患者基因状态、肿瘤微环境特征和身体状况在制定治疗方案中的重要性,以及多学科协作在晚期乳腺癌全程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陈刚教授发言
总结展望未来发展
王建教授和邱源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他们肯定了本次会议在学术交流和临床实践指导方面的积极作用,强调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与临床协同发展在胸部肿瘤诊疗中的重要性。未来,期望各位专家学者继续加强合作,深入开展肿瘤微环境研究,推动胸部肿瘤诊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提高胸部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贡献更多力量。
此次会议为胸部肿瘤诊疗和肿瘤微环境领域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知识共享与思想碰撞,对推动该领域的学术进步和临床实践变革具有重要意义。